English

人力资本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

1999-01-15 来源:光明日报 方竹兰 我有话说

二十一世纪将是我国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标志是: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诸要素中,资金、机器设备、厂房、土地及未受过教育培训的自然型劳动力将不占主要地位;以人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人力资本则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占居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正因为如此,企业所有权将从货币资本所有者为主导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主导的现代模式。这将从根本上影响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建设走向。

当知识和创新能力成为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时,拥有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便成为社会经济价值的主要创造者和拥有者,进而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受尊重、最有社会地位的人。这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文化状况的客观规律的表现。每一个人凭借本身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凭借血缘、关系、靠山获得社会权力和利益将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竞争准则。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取知识,凭借知识进行创新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也将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风尚。知识和创新能力以知识经济为土壤,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价值判断的基本准绳。

人力资本首先客观地内在于每一劳动者个体。每一个体通过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知识和能力,是潜在形态的人力资本。在资源稀缺的生存环境中,个体通过将潜在形态的人力资本——能力转化为现实形态的人力资本,以实现个人的物质效用和精神效用。个体的努力,在增进个人效用的同时也合成了社会效用。我们应当尊重个人,因为个人拥有的人力资本的生产性、创造性是增进社会财富、推进社会文明的生生不息的源泉;我们应当激励个人,只有这样,个体才会将能力转化为努力。尊重与激励人力资本个体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文化体系建设的起点。

科学确定个人的地位、作用,为二十一世纪文化建构了现实的起点。其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双重属性关系给予这个问题以透彻的解答。

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使个体拥有的人力资本具有专用性、片面性特征,限制了个体效用实现的程度。为了克服自身的片面性,使个体效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就必须与其他人力资本所有者合作,于是便形成了人力资本的另一属性——群体性。群体性人力资本产生的协作力,使集体效用的增进大大超过了个体效用的简单相加。由此得知,合作促进了个体效用和集体效用的共同增进。合作使个体与集体共容。个体是集体的基础和细胞,是集体效用之源泉。集体是个体的集合与凝聚,是个体效用之依托。个体性决定了集体关系的可分性,群体性决定了集体关系的整合性。这种人力资本个体与群体的双重属性及其辩证关系,印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现实可行性,为我国二十一世纪文化构筑了科学的理论框架。

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合作,是在承认个体独立自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以合同为中介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把个人自由和社会制约相结合,把个人权利和个人责任相结合,把个人效用和社会效用相结合,把自发秩序和自治规则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充满活力又有序运作的奥秘所在。在完备的法制环境中,社会公民自主参与,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监督,互相制约和监督。

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能力本位竞争,纠正了凭关系、凭血缘的非正当竞争机制,使知识和能力成为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成功的资本。优胜劣汰的竞争给每一个体学习、提高、再学习、再提高,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外在压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